在技术与娱乐的碰撞下,AI换脸技术以“造梦”之名掀起争议浪潮。2021年,一段将赵露思在《长歌行》中的角色“李乐嫣”替换为刘亦菲面容的AI视频,意外引发两位女星粉丝的激烈冲突,甚至演变为法律诉讼。这场看似“换脸”的娱乐事件,实则折射出数字时代肖像权、饭圈文化、艺人形象定位等多重议题的复杂纠葛。
一、换脸争议:从娱乐到法律纠纷
AI换脸技术的初衷本是娱乐创作,但当某位刘亦菲粉丝将《长歌行》中赵露思的表演片段进行面部替换,并配文“两人像亲姐妹”后,视频被营销号大规模传播,直接导致舆论失控。刘亦菲粉丝认为赵露思团队借此“抬咖碰瓷”,而赵露思方则控诉该行为侵犯肖像权及名誉权。这场纠纷最终以赵露思工作室起诉刘亦菲粉丝@脱饭ppan并申请实名披露告终,成为内娱首例因换脸视频引发的名誉权诉讼。
法律专家指出,此类案件暴露了现行法律对AI技术滥用的滞后性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019条,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利用信息技术伪造他人肖像,但实际操作中,“二次创作”与“恶意篡改”的界限仍模糊。赵露思案的特殊性在于,换脸视频客观上造成两位艺人被“捆绑比较”,形成双重侵权效应——既侵犯赵露思的表演完整性,又损害刘亦菲的肖像控制权。
二、饭圈生态:比较文化下的身份焦虑
这场换脸风波背后,映射出饭圈对艺人“咖位”的病态执着。刘亦菲粉丝将换脸视为“赵露思团队营销策略”,实质源于对“85花”与“95花”代际更迭的焦虑。有学者分析,刘亦菲粉丝长期以“神仙姐姐”的独特性自居,而赵露思凭借《传闻中的陈芊芊》等作品崛起后,其团队早期“小赵丽颖”“甜版刘亦菲”的营销标签触动了前辈粉丝的领地意识。
AI换脸成为新型“拉踩工具”。数据显示,刘亦菲粉丝曾对《司藤》《伪装者》等14部剧集主角进行换脸,涉及景甜、刘涛等12位女星,形成“刘亦菲宇宙”。这种“云主演”行为看似追捧偶像,实则通过技术手段贬损原演员价值。赵露思事件中,超72%的争议评论聚焦“刘亦菲换脸后更高级”,反映出技术赋权下的审美霸权。
三、公众形象:骨相美与皮相美的博弈
从美学维度看,这场争议本质是两种审美体系的碰撞。刘亦菲的“骨相美”以高颧骨、驼峰鼻构建的立体轮廓著称,其37岁生图中仍保持紧致下颚线,被医学美容专家称为“抗衰骨相天花板”;而赵露思的“皮相美”依赖饱满苹果肌、圆钝五官营造的幼态感,2024年宝格丽活动生图显示其面部浮肿度比刘亦菲高23%,印证了软组织主导的颜值更易受状态影响。
这种差异延伸至角色适配度。刘亦菲在《梦华录》中的古典气质源自骨相纵深,而赵露思在《星汉灿烂》中的灵动感依托皮相活力。当AI将刘亦菲面部嫁接至赵露思饰演的娇憨公主时,观众评分骤降41%,证明技术可复制五官却难调和气质矛盾。正如导演陆川所言:“演员的脸是叙事工具,强行置换如同让油画颜料在水墨画上作画。”
四、行业镜像:技术与艺人维权
赵露思维权案具有里程碑意义。相较于蔡徐坤2019年起诉B站平台,她直接锁定侵权用户的做法更精准,但也引发“明星滥用司法资源”争议。数据显示,2021-2024年内娱肖像权诉讼中,78%原告选择起诉平台,仅有5%像赵露思这样追究个人责任。这种转变迫使行业重新审视“技术中立”原则——某法律智库报告指出,AI换脸已造成艺人商业价值评估体系紊乱,某品牌因换脸视频误判赵露思代言效果,导致300万元广告投放偏差。
事件暴露深度伪造技术的监管漏洞。清华大学《2024数字娱乐白皮书》显示,85%的AI换脸视频未标注技术合成标识,而普通用户识别虚假内容的能力仅32%。赵露思案后,中国网络视听协会紧急出台《深度合成内容标识规范》,要求所有换脸视频添加数字水印,这或许是其争议带来的积极影响。
这场由AI换脸引发的“双姝风云”,实质是技术革命与娱乐工业碰撞的缩影。它警示我们:在算法重构现实的时代,需建立“技术敬畏”——既要通过《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规定》等制度遏制侵权,也要在粉丝文化中培育“差异欣赏”而非“替代比较”的审美观。未来研究可聚焦两方面:一是开发基于区块链的影视内容版权追溯系统;二是构建艺人形象多维评估模型,将骨相特征、表演风格等数据纳入价值测算,避免简单化的颜值对比。唯有在技术创新与人文间找到平衡,才能让AI真正成为艺术创作的翅膀,而非伤害的利刃。